宋瑞祥
2021年02月18日08:14 來源:人民網
建國前對地質工作的支持
1935年4月,劉志丹領導的陜北紅軍解放了延長油礦。到1946年,延長油礦共生產原油3000多噸,為邊區政府提供了汽油、煤油、柴油、機油、蠟燭等產品,為陜甘寧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和軍需民用,作出了貢獻。
1938年,侵華日軍占領了中國大片領土,沿海城市相繼失陷,石油進口的通道幾乎斷絕,開發國內石油的呼聲日高,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決定成立甘肅油礦籌備處。6月18日,資源委員會致函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駐漢口辦事處,商借延長油礦鉆機。周恩來當即同意,并指定由十八集團軍駐陜代表林伯渠負責辦理此事。①1939年3月,從延長調來的鉆機運抵老君廟,立即安裝開鉆,第一口井于3月27日鉆遇油層,日產油1噸多。之后陸續鉆井4口,4號并于1940年4月 22日發生井噴,發現了玉門油田的主力油層。1940年9月,資源委員會決定正式開發玉門油礦。從此,玉門油礦在中國西部誕生,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開發最早的非海相油田之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召李四光回國主持地質工作
1948年出席在倫敦召開的第十八屆國際地質大會以后,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李四光一直旅居國外。在此期間,黨中央和周恩來始終盼望李四光回來參加新中國的建設。1949年4月,以郭沫若為團長的中國代表團出席了在布拉格舉行的世界擁護和平大會。出國前,郭沫若根據周恩來的指示,給李四光帶了一封信,這封信是郭沫若領銜簽署的,內容是請李四光早日返國。李四光在英國接到了這封信,心情十分激動,立即訂好了開往香港的船票,辦好了過路的簽證。但遺憾的是,那時由英國到遠東的船很少,要等上半年才能起程。1949年9月,身在國外的李四光被推選為全國政協委員;10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四光正以焦灼的心情等待啟程的日期時,臺灣國民黨正策劃著一個阻撓李四光返回祖國的陰謀。一天,旅居倫敦的一位朋友②給李四光打來電話,告訴他,駐英大使鄭天錫接到國民黨少交部的密令,要李四光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共產黨領導的全國政協委員的職務,不然就有被扣留的危險。為保護李四光安全回國,1949年11月15日,周恩來專門給時任新華通訊社駐布拉格分社社長吳文燾、時任中國駐蘇聯大使王稼祥寫信,囑咐他們:“李四光先生受反動政府壓迫,已秘密離英赴東歐,準備返國,請你們設法與之接觸,并先向捷克當局交涉,給李以入境便利,并予保護。”③1950年3月初,李四光和夫人許淑彬經過三個多月的重洋飄渡,終于到達了香港。下榻在由他們多年的老友陳厚甫預先準備好的一個僻靜的住所。
斗爭正在無聲地進行著。臺灣方面已經接到鄭天錫從倫敦去的報告,李四光不辭而別,去向不明。散布在海外各地的國民黨反動特務,早已接到命令,對凡是要返回大陸“投共”的知名人士,一經發覺,就要采取緊急措施。反動派對待人民的辦法是監牢和流血,而血的教訓卻使人民學會了警惕、團結和斗爭。
李四光離開倫敦的消息,也早已通過另外的途徑報到了大陸。日理萬機的周恩來,更是關切李四光的旅途安全。按行程計算,已是該到達的時候了,為什么還沒有消息呢?要查明情況。這個任務委托給以葉劍英為首的華南軍政委員會,派人很快與陳厚甫、李四光接上了頭。1950年4月6日,李四光和夫人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勝利地回到了新中國。5月6日,李四光和夫人抵達北京,住進北京飯店。第二天,周恩來即到住地看望他,同他談了形勢、地質工作和地質隊伍的組建等問題。周恩來希望李四光除在中國科學院協助郭沫若作好自然科學方面的工作外,要把組織全國地質工作者為國家建設服務的主要責任擔負起來。為落實周恩來的指示,李四光親自草擬了一封關于如何組織全國地質工作的征求意見信,向當時留在中國大陸的299名地質工作人員發出了信件,信于5月中旬發出,到六七月份,陸續征得295人對于改進地質工作的意見。④經李四光綜合考慮,并同有關方面協商,提出了成立一會(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一局(礦產地質勘探局)、二所(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和地質研究所)的方案意見,很快得到政務院的通過和任命。
關于成立地質部的說明
1952年初,在中共中央領導下,周恩來、陳云領導制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1953—1957年)》,并就蘇聯援助問題而率團訪蘇。在有關冶金項目的談判中,由于地質勘探資料特別是礦藏量資料不完全,使許多項目和設計遲遲達不成協議。正如毛澤東所警示的:“地質工作搞不好,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因此,1952年8月7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上,周恩來關于成立地質部的“說明”只有極為簡短的一句話,周恩來說:“關于地質勘查的重要性,想大家已很知道,故成立了地質部”。⑤這個似乎未作說明的說明,最好不過的說明了由于地質工作程度的薄弱,已直接影響到經濟建設的發展。大力加強地質工作,使之能盡快趕上國家建設的需要,已成為與會委員人人關心的現實問題。由于“大家已很知道”的道理,所以也就用不著再贅述了。
無論是經濟恢復時期還是隨后實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都對地質礦產資源提出了異乎尋常的迫切要求。在前蘇聯援建的著名的156項工程中,地質勘探類高達47項,占30%,這在當時是一個不小的比例。中央對地質勘查工作進展情況的檢查指導,不是以年、以季度,而是以月甚至是以周為期進行的。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1950年8月25日成立)和地質部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務,是為鞍山、大冶、包頭、石景山等幾個“等米下鍋”的鋼鐵廠解決急需的礦產資源。到“一五”末期,國家規定地質部門對19種礦產勘探出儲量,工作結果是有74種礦產探明了儲量,其中鐵礦探明儲量56億噸,為國家計劃探明24.7億噸儲量的226.7%,不僅解決了“一五”“等米下鍋”的燃眉之急,并為“二五”計劃建設的8個大中型鋼鐵廠準備了資源保證。
天然油氣資源地質勘探的抉擇
解放前,外國學者散布的中國貧油論的陰影,長期籠罩中國大地。新中國成立伊始就設置了燃料工業部,主管石油、煤炭、電力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工作。1950年4月,燃料部召開第一次全國石油工業會議,確定集中主要力量,以陜、甘、川、新地區為石油勘探重點,到1953年底,共鉆井142口,卻多未獲工業油流。石油天然氣的資源情況不明,發展石油工業是開發天然石油還是走人造石油的路?引起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極大關注。1953年底,毛澤東和周恩來就此垂詢地質部部長李四光。李四光根據新華夏構造體系沉降帶理論,認為我國勘探開發天然油氣資源的前景是光明的,作了肯定的回答,得到中央領導人的贊同。周恩來說:“地質部長很樂觀,對我們說,石油地下儲藏量很大,很有希望,我們很擁護他的意見,現在需要去工作。”⑥1954年3月1日,李四光應邀到燃料部石油管理總局作了題為《從大地構造看我國石油勘探的遠景》的報告。出席報告會的石油管理總局的負責人和前蘇聯專家,認為報告的“內容豐富而深刻”。1954年12月,國務院決定從1955年起,除由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繼續加強對可能含油構造的細測和勘探外,由地質部、中國科學院分別擔負石油天然氣的普查和科學研究工作,以扭轉石油勘探工作的落后局面。經過幾個部門的共同奮戰,到“二五”末,大慶、華北、江漢等油田相繼發現,使原油產量迅速增長,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周恩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莊嚴宣告中國石油基本自給。這一輝煌的成就,令世人矚目。
鈾礦地質事業的開展與核能工業的上馬
形勢的發展,需要國家創建核工業。鈾是實現核裂變反應的主要物質,有沒有鈾礦資源,是能不能自力更生發展核工業的重要前提。鈾資源的發現和初探,核科研的起步,國家基礎工業的發展,客觀上為建立核工業創造了基本條件。
1954年,地質部在綜合找礦中,第一次在廣西發現了鈾礦資源的苗頭。國務院第三辦公室副主任、地質部副部長劉杰等,向毛澤東、周恩來作了匯報。毛澤東詳細地詢問了勘探情況,并一定要親自看一看鈾礦石。于是,劉杰等送去了鈾礦石標本,毛澤東看了很興奮,一邊用探測器測量著礦石,一邊對匯報的人說:“我們的礦石還有很多沒被發現嘛!我們很有希望,要找! 一定會發現大量鈾礦。我們有豐富的礦物資源,我們國家也要發展原子能。”
1955年1月14日,周恩來同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和核物理學家錢三強談話,詳細地詢問了我國核科學研究人員、設備和鈾礦地質資源的情況,還認真細致地了解了核反應堆、原子彈的原理和發展核能技術所需要的條件。薄一波、劉杰參加了這次談話。周恩來告訴他們,不久中央要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問題,屆時請他們帶上鈾礦石和簡單的探測器,進行匯報和操作表演。
就在這次談話后的第二天,即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彭真、彭德懷、鄧小平、李富春、薄一波等。會議聽取了李四光、劉杰、錢三強的匯報,研究了我國發展原子能事業問題。根據周恩來的囑咐,匯報人員將鈾礦石標本和探測鈾礦石的探測器帶到會上,向中央領導人作了操作表演。當聽到蓋革一彌勒計數管探測到鈾礦石發出嘎嘎響聲時,大家都高興的笑了。接著,毛澤東詢問了發展原子能的有關問題。周恩來坐在毛澤東的身旁,一邊介紹情況,一邊提醒李四光、劉杰、錢三強,重點地方應該匯報得細一些。毛澤東聽完匯報后,十分高興地向到會的人說:“我們國家,現在已經知道有鈾礦,進一步勘探一定會找出更多的鈾來。解放以來,我們也訓練了一些人,科學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礎,創造了一定的條件。過去幾年其他事情很多,還來不及抓這件事。這件事總是要抓的。現在到時候了,該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認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來。”毛澤東強調說:“現在蘇聯對我們援助,我們一定要搞好!我們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我們只要有人,又有資源,什么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⑦這是一次對包括鈾礦地質事業在內的中國原子能事業發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拉開了我國原子能事業的序幕。鈾礦資源的勘查,在“一五”工作的基礎上,1958年正式向國家提交了第一批工業鈾儲量,1960年提交了8個開采基地,初步奠定了中國鈾礦地質的基礎。⑧到“二五”末期,鈾礦地質的豐碩成果,保證了我國核工業發展的需要。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爆炸,和以后的氫彈爆炸試驗成功,以及核潛艇、核電站的成功建設,無不凝結著鈾礦地質工作者的辛勤勞動和無私奉獻。中國核工業的輝煌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
親臨三峽考察壩址
1958年初春,周恩來親臨長江三峽,對南津關和三斗坪兩處壩址,進行了深入地比較和研究,決定將勘查、設計重點從南津關轉到三斗坪。這是三峽壩址選擇中的重大決策,為今日三峽大壩工程選址奠定了決策基礎。
1958年2月21日,周恩來率領我國政府代表團訪問朝鮮剛剛回國,就受毛澤東委托,帶領中央有關負責同志和水利、地質方面的技術人員去長江三峽考察,以確定修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地址。2月26日,周恩來等由武漢登上我國自己制造的江峽輪,冒著初春料峭的寒風和雨雪,溯江而上,沿途視察了荊江大堤、荊江分洪工程,獅子灘水電站和回龍寨水電站工地等。雪后初霽這天,船到宜昌,周恩來不顧勞累,直奔南津關,要看看美國工程師薩凡奇40年代曾在這里選擇的壩址。考察了岸邊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白行簡和元稹一起游過而得名的“三游洞”石灰巖溶洞地貌。這是一個天然巖洞,高約6米,深30米,寬約20米,形如覆蓮,中間9根鐘乳石柱,把洞隔成前后二室。此洞是6億年前的寒武紀石灰巖中形成的。地質人員介紹說,據調查,這一帶都是石灰巖,南津關到南沱之間,就有174個溶洞,其中還有30多個溶洞通到地下河。要是有一個溶洞藏在大壩下面,問題就嚴重了。所以我們認為,南津關是不能修建大壩的。周恩來說,你們要推翻薩凡奇的意見,還要拿出更有說服力的科學論據才成啊!3月6日,視察結束,周恩來在三峽工作會議上講話時,以極其科學嚴謹的態度說:“三斗坪、南津關,都要進行規劃性設計。地質工作同志怕力量分散,認為最好搞一個,我們認為如果學本事,不如都做,可以吸取經驗,訓練人才,況且地質情況如同每人的面孔一樣是不同的,應兩處都搞,地質部要勉為其難,兩處進行比較,南津關再做一年工作,即使否定了,在科學上也是有成績的。三峽大壩是個世界級的工程,有了根據也可以說服薩凡奇,雖然他是美國人,但他是一個科學家。”⑨
由南津關溯江西上約50公里就是三斗坪。湖北省地質局三峽水文地質隊,已在這里勘察多年。周恩來仔細察看了巖芯箱內擺放有序的巖芯。地質人員告訴周恩來,這是用國產鉆機從千米深處的地下取出來的,這一帶地區全是這種結晶巖,地下沒有溶洞。周恩來聽了很高興的說,看來這里比南津關的石灰巖好。我能帶一節回去向毛澤東匯報嗎?地質人員回答當然可以,不過巖芯都是編了號的,要請總理簽個名。周恩來答應,抽出鋼筆,在木板標簽上寫道:“周恩來取走巖芯一塊。1958年 3月 1日。”⑩周恩來看完巖芯,深情的說,雄偉的三峽工程,就靠你們奠基了!
支持李四光開展地震預報工作
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破壞性地震常有發生。1966年3月8日5時,邢臺發生7級以上強烈地震。當天下午,周恩來召開抗震救災工作會議,討論有關地震發展趨勢。李四光應邀出席。在這次會上,周恩來說:“李四光獨排眾議,認為地震是可以預報的。”是的,李四光針對地震是不能預報的說法,指出,“如果是這樣,我們做工作就沒有意義了。”地震預測、預報,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在世界上還未解決。李四光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有志氣、有能力、有可能首選解決這個問題。
地震與任何事物一樣,它的發生總是有個過程的。不管地震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管哪一種或哪幾種物理現象,對某一次地震的發生,起了主導作用,它總是要把它的能量轉化為機械能,才能夠發生震動。震動使地下巖層,在一定部位,突然破裂,又必然是有股力量不斷地加強,直到超過了巖石在那里的對抗強度。這股逐漸強化的力量,也就是積累起來的地應力,造成破裂,引起地震。所以,在地震發生以前,在有關的地應力場中必然有個加強的過程。如果能在地震發生前抓住這個變化的過程,地震是可以預報的。
1966年3月22日,邢臺地區又發生了一次強烈地震。為研究邢臺地震發展趨勢,周恩來多次召開會議進行研究。一次會上,有人提出,從邢臺地區小震分布和動物異常的情況來看,近期有可能發生一次較大的地震。周恩來請李四光發表意見。李四光根據掌握的資料,認為邢臺地區已經發生了兩次強震和萬余次小震,基巖至少是上層破壞得很厲害,產生了大量的裂隙,即使再有地應力積累情況的重演,那些積累起來的應力,大部分都可能通過裂隙活動釋放能量,所以在邢臺地區及其鄰近屬于同一構造體系的地區,近期再發生強烈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就整個華北平原來看,“震源帶有可能向東北方向發展的趨勢。”4月 10日,在周恩來召集的研究震情發展趨勢的會上,李四光進一步明確提出:“深縣、滄州、河間這些地區發生地震的可能性是不能忽視的。”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京津地區的安全。一年之后,即1967年3月,河間地區發生了6.3級地震,證實了李四光的這一推測。
邢臺地震,周恩來兩次親臨災區視察,李四光深受感動,竟不顧年邁重病,也親臨震區考察,決心利用邢臺地震的機會,把地震預測預報工作向前推進一大步。李四光根據各觀測站獲得的資料,經常思考著地震發展的趨勢。1967年10月20日,李四光在國家科委地震辦公室研究地下水觀測的會上提出:“應向灤縣、遷安地區做些觀測,如果這些地區地應力活動加強的話,那就很難排除大地震的發生。”果不其然,不到十年,1976年 7月 28日,唐山發生了毀滅性的7.8級地震。
1968年2月12日,李四光在聽取了地震辦公室關于京津地區震情匯報之后說:“我看北京地區處于比較安全的地帶。對北京的情況我還是比較樂觀的。”就在這次談話后不久,一個深夜,李四光接到國務院召開緊急會議的通知,當他趕到會議廳時,已近凌晨兩點鐘。會上正在研究有關方面向國務院的報告,說由于北京附近的小震突然平靜,一些動物表現驚恐不安,而提出當天清晨7時,北京將要發生7級地震,請國務院批準立即通知北京居民疏散到室外。周恩來問李四光,情況真是這樣緊急嗎?李四光根據北京附近各地應力觀測站都沒有記錄到什么異常時,才對周恩來說:“根據邢臺等地區地應力的長期觀測,有大震,一般都是有變化的。看來,今晚不一定要發警報,當然要密切注意觀察。”周恩來同意不發警報。但這一夜,周恩來并沒有休息,為了首都人民的安全,他在國務院辦公室監視新情況的發生,一直等到平靜的黎明來臨。李四光這一夜也沒有合眼,他的判斷又一次被證實——北京安然無恙。
1969年7月18日,渤海發生地震以后,周恩來在國務院會議廳召集有中科院和地質部門負責人參加的會議。會上,周恩來就地震工作體制和統一領導問題講了話,并宣布,為了加強地震工作的統一領導,中央決定成立地震工作領導小組,由李四光擔任組長。周恩來日理萬機,為了減輕北京和全國人民遭受地震災害之苦,夜以繼日地工作著,給地震預測預報工作以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有力的支持。11
在“文革”的困境中盡力支持地質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間,地質部被撤銷;地質隊伍被下放;大批干部和科技人員被打倒;各項規章制度被砸爛;十年的派性積怨,使各地質單位的工作、生產處于癱瘓狀態,地質事業遭到了嚴重的削弱和破壞。一貫關心支持地質工作的周恩來,對此也十分焦急。1970年11月21日晚,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三樓小禮黨接見國家計委地質局“抓革命、促生產”會議代表時,針對“文革”“左”的思想氛圍,對地質業務中的某些錯誤觀點進行了抵制與批評。如對所謂批“專家路線”,他表示了不同態度:“‘專家’前面不要再加‘修’吧!罵得太寬了!所有‘專家’都‘修’?”特別突出的是,他一如既往地堅持強調地質先行的指導思想:“地質是先行,鐵路也是先行。設想也好,計劃也好,地質是頭一關,把這一點肯定下來,比鐵路還先行。”“要把地質工作趕上去,成為先行部門。”12這一指導思想,對地質工作在“文革”的困境中及其以后能夠得到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1973年,周恩來在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指示要在《第四個五年國民經濟計劃綱要(修正草案)》中專門加上“要大力加強地質工作”一段文宇。同年6月,他在一次中央專委會上向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主任谷牧說,建國已二十多年了,全國水文地質情況還不清楚。國防工業搞個什么項目,都得從頭搞起,搞個實驗,搞個基地,都不知有水沒有水。四屆人大時,我得檢討幾句。他指示谷牧,過去沒搞清楚,現在要補這個課。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是國民經濟建設的先行步驟。但是,到1973年,全國還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地區未進行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這些地區的水文地質情況還不清楚,給國防建設和農牧業生產造成困難。
谷牧遵照周恩來的指示,召集有關部門和專家研究加強水文地質工作的方案,提出在1980年以前,完成雪線以下,沙漠腹地和邊遠地區的350萬平方公里的水文地質普查任務。為此,國家建委向國務院、中央軍委寫了《關于組建水文地質普查部隊的請示報告》,周恩來在這個請示報告上作了四條具體批示,要求這支基建工程兵部隊盡快掌握從事水文地質普查工作的業務技術。13經過水文地質普查部隊和廣大水文地質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已查明全國地下水天然資源為每年8700億立方米。14為各地特別是干旱半干旱地區開發利用地下水,提供了資源保障。
由于“文革”的破壞,我國國民經濟瀕于崩潰的邊緣,國庫黃金儲備已經到了最低程度的極限。為扭轉這一危險局面,1975年,周恩來委托王震親自過問和領導黃金地質工作。使我國的黃金地質工作有了很快的發展,成為年產黃金超過百噸的黃金生產大國。
(作者單位:地質礦產部)
注 釋:
①《當代中國的石油工業》第10頁。
②這位朋友是陳源的夫人凌淑華女士。見上海《自然》雜志第14卷第4期第305頁,1991年4月。
③周恩來書信選集》,第425頁。
④地質礦產部檔案。
⑤地質礦產部檔案。
⑥地質礦產部檔案。
⑦《當代中國的核工業》第13—14頁。
⑧《當代中國的地質事業》第154頁。
⑨地質礦產部檔案。
⑩來層林:《周恩來決策三峽壩址》,《地球》雜志1992年第5、6期。
11 陳群等:《李四光傳》第324—331頁。
12 地質礦產部檔案。
13 地質礦產部檔案。
14 1985年刊《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年鑒》第13頁。
《周恩來百周年紀念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