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06日09:22 來源:新華日報
周恩來同志故居。紀星名 攝
本報記者 張莎沙
在淮安市淮安區駙馬巷7號,有一座青磚灰瓦、古樸典雅的三進院民居。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就誕生在這座民居中,并在這里度過了12個春秋。
周家的主堂屋坐落于庭院中央,周恩來就出生在東邊這間屋子里。時值晚清亂世,社會動蕩,望子成龍的周家人根據《山海經》中“見則天下安寧”的神鳥典故,為其取乳名“大鸞”。
在這座占地1987.4平方米的木結構宅院中,處處可見童年周恩來生活的印記:周恩來曾使用過的小書桌、勞作過的菜園、種植的兩棵榆樹、打水的水井……
“說起周恩來的童年,離不開對他性格產生深遠影響的三位母親。”周恩來故居管理處主任龐廷婭介紹,周恩來的生母萬氏性格爽朗,精明果斷,母親操持家務和待人接物的能力給幼年周恩來留下深刻印象。嗣母陳氏則知書達理,從周恩來三四歲起便教他認字讀書、講述《岳飛傳》《淮陰侯列傳》等故事,成為他的啟蒙老師。善良淳樸的乳母蔣江氏,不僅教會幼年周恩來許多農家知識,還使周恩來在幼年便與勞動人民建立了深厚感情。
周恩來曾說:“生于斯,長于斯,漸習為淮人;耳所聞,目所見,亦無非淮事。”但鮮有人知的是,周恩來自12歲離開淮安北上求學后,再也沒能回過故鄉,可深埋心底的那份桑梓情卻66年從未消退。
1958年,在北京接見時任淮安縣副縣長王汝祥時,周恩來曾說:“1946年我在南京梅園新村,有一回夢見自己在文渠劃船。”“真想回去約幾位童年時的朋友,爬爬鎮淮樓、放放風箏……”
據周恩來的衛士長成元功回憶,每次座機起飛前,凡是看到途經淮安上空的,周恩來便常感嘆:“如果天氣好能讓我看看故鄉就好了。”1959年1月,周恩來兩次從廣州返回北京,當座機快飛臨淮安上空時,他不顧飛行的顛簸,走向駕駛艙并請機長降低高度。隔著舷窗俯瞰故土,周恩來找到了幼年記憶中的文通塔、大運河、南門大街……這也是他一生中自12歲離開淮安后,距離故鄉最近的一次。
“周恩來一生都十分重視家風家規建設,他不僅為親屬定下10條家規,還經常組織家庭會議,強調親屬不謀私利、不搞特殊。” 龐廷婭說。
故居內的“周恩來家世家風圖片展”顯示,1956年,周恩來鼓勵侄孫女周國盛去紡織廠當工人,做一名自食其力的勞動者;1961年,他動員參軍的侄子周秉鈞“到戰斗部隊去”;1965年,周恩來支持侄女周秉宜報考染織設計系,將來直接為工農兵服務;1968年,他又鼓勵不足17歲的侄女周秉建、侄子周秉和到內蒙古和延安插隊,服務基層發展……
斯人已逝,豐碑永存。自今年3月以來,周恩來故居累計接待全國瞻仰觀眾35萬人次,組織對外宣講23場次,組織對外巡展5批次,近300萬人次聆聽宣講并參觀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