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波
2020年03月19日10:21 來源:《黨史博覽》
支持參加聯合國首屆人類環境會議
20世紀60年代末,西方發達國家的環境公害事件不斷發生,一些國家的媒體開始報道公害事件的真相,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1968年,根據瑞典的建議,第2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于1972年召開人類環境會議(即聯合國第一次環境會議)。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關保護環境的全球會議。1972年2月,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邀請中國參加。此時中國正值“文革”時期,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周恩來還是決定組成30人的代表團參加這一世界性會議。周恩來指示:“要通過這次會議了解世界環境狀況和各國環境問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影響,并以此作為鏡子,認識中國的環境問題。”
在確定代表團組成人選時,相關部門開始擬就了以衛生部人員為主的名單,報送國務院審定。周恩來指出,環境問題不僅僅是個衛生問題,還涉及國民經濟的很多方面,代表團成員還應包括綜合部門的同志。根據周恩來的指示,最后確定的代表團成員來自計委、工業、農業、水利、衛生、外交等部門,團長為燃料化學工業部副部長唐克,副團長為國家計委副主任顧明,共計20多人。
為參加聯合國首屆人類環境會議,中國政府要按規定提交一份報告。周恩來在審閱報告草稿時,發現其中大講中國取得的建設成就,而對公害、污染問題只字未提。閱后,他對起草人嚴肅地說:“還是實事求是嘛!我們也有環境問題,不好回避。西方環境不像你們講的那么差,我們這里也沒有這么好,污染到處都有,一些地區很嚴重。北京就有污水,冒黑煙。不能只把公害說成是資本主義制度的頑癥。”周恩來不但對文件草稿提出具體意見,還親自提筆修改。于是,在中國代表團提交大會的文件中,增加了“中國也存在環境問題”一節。
1972年6月5日,聯合國首屆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此次大會共有183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參加,102位國家元首與會。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大會,也是人類環境與發展史上影響深遠的一次盛會。中國代表團對將由會議發表的《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宣言》草案提出10條修改意見,結果有3條寫進了宣言,另外7條的觀點也被一些條款吸收進去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后,中國環境問題引起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周恩來明確表示:對環境問題再也不能放任不管了,應當把它提到國家的議事日程上來。在周恩來的提議下,中國派出了城市建設考察小組到國外去考察。
防治環境污染要堅持“預防為主”原則
1973年8月5日至20日,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會議召開之前,國務院環境檢測小組作了一次全國性的調查,要求各省都要調查環保問題,還給各省設定了一些課題。匯總起來,環保問題比較突出的有以下幾方面:第一是沿海,大連灣、膠州灣及上海、廣州等沿海地區的海水污染較嚴重,其中海灣的污染已經非常嚴重;第二是城市的大氣污染;第三是水污染;第四是生態破壞。上海是工業比較集中的城市,環境問題比較突出,大氣污染、水質污染非常嚴重。周恩來在參加第一次全國環保會議上海小組討論時說:你們喝喝北京的水,是不是比上海的水好啊。上海的人對上海的水質意見很大,有味道。黃浦江的污染不治理不得了。
周恩來認為,防治環境污染要堅持“預防為主”原則,不應該在環境污染發生后再去治理,而要積極主動地防止環境污染的出現。周恩來在第一次全國環保會議的講話中,特別強調如何治理環境污染、怎樣保護環境的問題。他指出,控制環境污染最有效的方法,應該是從方針上確定“預防為主”,而不是在污染問題出現后再去處理;對于出現了的一些問題,要馬上解決。“預防為主”的方針,首先實施于衛生部門,現在應該把它推廣到環境保護上來。他說:我們一定要重視環境保護問題。我國的工業化剛剛起步,我們不能走西方發達國家的老路,要避免出現環境污染的情況。我們應該從建設一開始,從產品、廠址、技術設備選擇時,就注意環境保護。要考慮到建起來之后,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和破壞。我們搞建設,一定要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子孫后代,不要做對不起子孫后代的事情。
第一次全國環保會議研究了我國的環境狀況,并將各部門反映的比較嚴重的環境問題集中登載在12期會議簡報增刊上。周恩來看后,將簡報批轉給中央各部部長和各省省委第一書記(包括各自治區區委第一書記、直轄市市委第一書記)閱看,以引起相關領導的重視。這次會議雖然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召開的,但它標志著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開始,為中國的環保事業作出了應有的歷史貢獻。具體來說,這次會議取得了三項主要成果:第一,向全國人民、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不僅認識到存在環境污染,且已到了比較嚴重的程度,而且有決心去治理污染。會議作出了環境問題“現在就抓,為時不晚”的明確結論。第二,審議通過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32字環境保護方針。第三,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環境保護文件《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后經國務院以國發〔1973〕158號文件批轉全國。
據國家環保局的資料顯示,僅1970年到1974年,周恩來關于環境保護的講話就達31次之多。同時,他還是我國環境保護法制化的促進者,推動了中國第一部環境保護法規——《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的出臺。
1973年8月制定的《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明確規定了“三同時”制度,即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這一制度是周恩來提出的“預防為主”原則的具體體現。此后,“三同時”制度成為我國防治環境污染的基本措施。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對“三同時”制度從法律上加以確認。
在國發〔1973〕158號文件中,國務院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設立精干的環境保護機構,給他們以監督、檢查的職權”。根據文件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陸續建立起環境保護機構。在周恩來的多次指示和督促下,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建立起環境保護機構、環境監測和科研機構。1974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成立了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由國家計委、工業、農業、交通、水利、衛生等有關部委領導人組成,余秋里任組長,谷牧任副組長,下設辦公室負責處理日常工作。同年11月,重慶市成立了市環保局。這是我國出現的第一個環保局。
周恩來在晚年患病住院期間,仍一直關注著環境保護工作,多次作指示。他認為環境保護工作始終應該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應搞好工業、農業、林業、水產、交通、衛生、城建、氣象、海洋、地質等各個方面的協調工作。
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召開之后,中國的環保事業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有關環境保護的法規先后出臺,如《森林采伐更新規程》(1973年)、《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準》(197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沿海水域污染暫行規定》(1974年)等。也就是從那時起,一批國外先進的環境監測儀器和設備引進國門。官廳水庫的水質污染、包頭鋼鐵廠的煙塵得到了有效的治理,連北京的垃圾桶都開始重新設計和設置。
中國首任環境保護局局長、曾參加過1972年人類環境會議的曲格平指出:“1972年,周恩來總理在國難當頭之際,毅然派代表團出席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讓閉目塞聽的中國人走出國門,睜眼看看世界。這次會議無疑是一次意義深遠的環境啟蒙,使我們開始看到了自身的環境頑疾。1973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過問下,在北京召開了中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它猶如一聲驚雷,驚醒了沉醉于‘風景這邊獨好’的中國人,使我們開始認識到自己國家所面臨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從此,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開始了艱難的起步。”